基地探秘③ | 南农大智能温室:一场作物的“上天入海”
用来踩的草坪?
一同来一场现代农业探秘之旅
卫岗校区,南大门
进门左侧
这里是
南京农业大学智能温室
在这里,作物能“上天”
人工气候室犹如太空舱
精准调控作物的生长环境
一场作物的“激流勇进”
作物坐上的“激流勇进”,位于前沿交叉研究院作物表型组学交叉研究中心。这是一间600平的大温室。放眼望去,温室的左侧便是一套智能传送带式表型移动仓。不启动时,用于盛放实验植物样本的“小船”安静整齐地排列在轨道中,520个样本舱等待被启动。
整套系统的旁边是操作房,研究者可以在操作室中看清每株样本的传送过程,并通过电脑监测、控制整个系统的运作。
操作机房内设置好运行任务,“呲”地一声,“激流勇进”启动了。“小船”在智能轨道上有规律地前进。
第一视角体验激流勇进
轨道尽头是三条分叉轨。一条是智能灌溉系统,灌溉前后,系统会记录下植株“连人带船”的重量,结束后比对,就可以精确控制灌溉水量。
另外两条分叉轨,连接着两个暗舱。RGB相机安装在第一个暗舱,借此分析出样本植物的三维结构性状信息;第二是叶绿素荧光监测设备,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得有关植物光合水分等生理性状。
从三个分叉轨出来后,“小船”会在智能轨道驱动下,回到原始位置。像这样运转一次,能收集约200G数据,节省人工同时避免了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
据刘守阳介绍,目前作物表型组学交叉研究中心已引进6个研究团队,专业涵盖光电传感、自动化、智能制造、数学建模等多个学科,并正在面向海内外延揽一批表型组学、生物信息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图像分析、人工智能、光电、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领域领军人才和中青年优秀人才。中心在机器人表型装备、地-空-星等多尺度连续表型观测装备、温室根系表型装备等的研制、生物信息法算法与软件开发、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等各个领域已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目前已成立有中英、中法、中德植物表型组学联合研究中心,与Science合作创办《Plant Phenomics》杂志,主办了第二届亚太植物表型国际会议、第六届国际植物表型大会。
未来,作物表型组学交叉研究中心将成为世界作物表型组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研究的核心、人才聚集及表型组学研究装备与系统研发的源头与产业化中心,引领世界作物表型组学研究。
作物的“太空”之旅
走出表型中心,记者看到一排有着小窗户的“太空舱”。实验室与基地处副研究员李井葵介绍道:“这些带着小窗户的‘太空舱’,其实是人工气候室”。
人工气候室是一个密闭的房间,可以模拟自然界的气象条件。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这里都可以精确控制。
乘坐电梯来到二楼,便是智能温室了。一间间温室内安置了不同的植物。每个房间门口,都有一个铁皮箱。操纵铁皮箱的开关,温室内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现在我们打开了遮阳开关,房顶的遮阳布正在落下。”李井葵说。
走出智能温室,我们来到了监控室。大屏幕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智能温室、人工气候室的实时影像。监控室内的电脑搭载的智能化系统,可以控制系统内的冷热源、新风、遮阳等。
智能温室的保安当然也是“智慧保安”。“他们挂起网了,是为了做和虫子有关的实验。”提起学生在智能温室的实验,他们也如数家珍。
李井葵介绍道,温室内建有监控,连接校园无线网络,设备实行智能化控制。人工气候室实行温湿度、光照度精准控制,手机APP可远程监控报警。温室有专业的物业管理服务,实行24小时值班,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和安全工作。智能温室建设标准高、设备数量多、利用率高,为全校重点科研项目、杰出人才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
看了上面的介绍,
是不是感受到扑面而来的
智慧农业、现代农业的气息?
欢迎感兴趣的师生到智能温室预约“打卡”
欢迎青年才俊加入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表型组学交叉研究中心!
策划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指导老师 | 党委宣传部 许天颖 文字 | 全媒体中心 俞佳宁 王司瑜 摄影制图 | 全媒体中心 俞佳宁
前沿交叉研究院 孙港编辑 | 全媒体中心 俞佳宁 责任编辑 | 郭嘉宁 校对 | 葛焱